陈树林| Chen Shulin,Mark,黑龙江人。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,后分别在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进修工商管理。曾任中国驻外使馆商务外交官和政府官员。一九八八年加入香港华润(集团)有限公司,曾任副总经理及数间上市公司总裁或者主席。
陈树林先生是影画创始人。「影画」的英文由陈树林先生创造,即Diphoture,意为Digital(数码),photograph(摄影),picture(绘画)三个单词各取了一个音节而组成的。为此,陈树林在多个国家注册,并出版有个人专著《树林影画|Diphoture》。
仿绒皮外套,中式纽扣设计。(下图封面设计)
前言:艺术·美·人生
艺术的殿堂对我来讲一直是那么的神秘、那么的神圣,那么的高不可攀、那么的高深莫测。置身于殿堂之外,使我大有望之生怯、望尘莫及之感。从未想过会步入艺术创作之路,更没敢想过有一天会出集子。
大约三年前一个偶遇台风候机的夜晚,我随意在香港机场免税商店购买了一架数码相机。初试后发现效果妙不可言,从此便踏上了数码摄影的创作之路,并且一发不可收拾。至今已经五次更换相机,多次转换图片处理软件。只要时间、条件允许我都会机不离身,随时随地拍摄一些图片作为创作的素材。两年来,我积累了数万张照片,投入了数百个小时,处理了数千张画面。在创作过程中,虽然所有题材都源于摄影,但我力图摆脱原有形态和色彩的束缚,使摄影溶于绘画之中,使写实溶于抽象之中,使形态溶于色彩之中。在注重画面结构的同时,更注重画内和画外的内涵。在人物肖像的创作中,一方面刻画人物的外部特点,但更注重反映其神态和表情。经过反复试验、探索、失败,再探索终于小有斩获。当然,这些作品无论是从艺术角度,还是以专业角度来讲还很不成熟。但在朋友和同事的鼓励下,我斗胆将部分作品汇集成册,作为自己艺术探索创作的阶段性小结,作为我与数码摄影爱好者的沟通与交流。同时也藉此作为对那些支持我、帮助我、关怀我、指导我探索创作的朋友们的一种感谢。因为没有他们的鼓励与支持,诸如关玉良教授的艺术指导,陈新华董事长的点拨,还有我太太的理解与谅解,我亦很难坚持到今天。
一个门外汉,偶尔走进了艺术的创作之路。当然,充其量我仍然是一个业余爱好者。但短暂的创作历程却让我发现和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、艺术的神奇、艺术的美以及艺术对人生的作用。短暂的创作历程使我似乎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,一个充满梦幻的世界,一个无边境的世界,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,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,一个超现实的世界。翱翔在这个世界里让我感到欣慰、刺激、充实。艺术虽然不能顶饿、不能御寒、不能挡雨,但它对人们精神、感观和心灵的冲击和作用都不是任何物质的东西可比拟和替代的。
文学家是用文字来说话。艺术家的语言是色彩和形态。色彩和形态是艺术家心灵和情感的折射,也是社会环境对艺术家心灵和情感作用的冲击波。
艺术来源于生活,生活处处都有艺术。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。农民是大地的雕塑家,建筑工人是水泥的雕塑家,教师是灵魂的雕塑家,商人是财富的雕塑家……。所有的人都是雕塑艺术家,不是雕塑别人,就是被人雕塑,要么雕塑自己。
艺术品本身虽然也有价值,但衡量其价值的标准是很难统一的。其价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藏者的主观意愿,当然也取决于其知名度、稀缺度和炒作度。艺术没有高低之分,只有不同之别。时间的长短与艺术品的价值成正比。相信任何一件艺术品如果像出土文物一样在两千年之后被发现,都会成为稀世之宝。
爱美之心人人有之,各种不同职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……美。大家都追求美好的生活,美好的穿装,美好的住宅,美好的食品,美好的环境,美好的职业,美好的心灵,美好的前程,美好的理想……。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美好,享受美好,为社会奉献美好。
美好,是我永远的追求!
陈树林
二○○七年一月
韩美林,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天才造型艺术家,在绘画、书法、雕塑、陶瓷、设计乃至写作等诸多艺术领域都有很高造诣,被授予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”称号。
韩美林先生为《树林影画》题写序言:
标题:灵之所至 参于造化
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,追求自己所爱。
如果不是孜孜以求,醉心研究,靠点雕虫小技来炫耀,那他是不可能有成就的。世界上任何一个艺术家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,没有不是苦行僧的。树林刻苦钻研,积极尝试在摄影与绘画之间寻找一种共同语言,终于探索出影画艺术。《树林影画》这本书,不言而喻地证实,他找到了一种自己风格的艺术。
摄影本来是一种纪实的手段,随着数码科技的发展,摄影早已超出纪实的功能。摄影大师布列松曾说他“感到的最大愉快”就是人家看了他的照片感到“真实的震撼”。树林则一反传统,在真实的基础上对摄影进行艺术升华,超越对象的物质形态,直接在构成摄影最基本的元素——造型、构图、色彩、肌理、光晕中,注入自己潜在的心像意识,通过数码科技形式,把他内心感觉到的具象转换成意象。
时至今日,摄影仍是一种纪实的艺术,仍有无数的摄影师在努力地发掘能给读者带来震撼的真实题材。然而,他们忽略了一点,那就是对题材表现意识的深度发掘。树林等一些很有思想的摄影师已经开始了对另类摄影艺术的探索,他们的贡献更多的是引发了人们对拍摄对象的关注,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作品表现手法对后来者的影响。
越是伟大的摄影师,越开始与摄影无关。
在新的数码科技时代,他们的伟大不仅在于对摄影的贡献,而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考对世人的影响。布列松说,摄影所要表现的主题,像一粒钻石上的各个切面,有着不同的细节,闪耀着不同的色彩。因此,摄影家对生活的理解会影响到作品的感染力。对主题的提炼与表现技巧的融合,加上构图、影调和画面的表现形式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。只有技术,没有思想,艺术作品就像是一盘没有肉的鱼骨头,不能令人动心。
我看树林的影画作品,感觉到摄影传统意境与抽象绘画的融合与突破。通过写实与抽象的变化,呈现心象与心境的互动,他的作品远远超出了形式与色彩的语言,他表现出更具生命与灵魂的内涵。
上苍把艺术家引到一个没有终点的道路上来,让他一生追求,没有尽头,没有驿站,这是天职。我平时对人讲:“一定要活得潇洒。”艺术与做人是一样的,对这一影一画,千万别小看它,那不是率意而为,那是心灵的眼睛,艺术家的血汗,知音朋友对艺术的陶醉。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有思想,就应该对我们世界负点责任,没有独特风格是不行的。树林在创作过程中,虽然所有题材都源于摄影,但他力图摆脱物的形态和色彩的束缚,使摄影溶于绘画之中,使写实溶于抽象之中,使形态溶于色彩之中,在塑造画面结构的同时,更赋予作品的内涵与外延。这种创作让他进入了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摄影艺术世界,一个充满梦幻的世界,一个无边境的世界,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,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,一个超现实的世界——树林的影画世界。
灵之所至,参于造化,树林先生勤耕不辍,于是就有了风格独特的影画艺术。
是为序。
韩美林
二○○七年二月
关玉良,满族,黑龙江人,1979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,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。发表在国内外报刊的作品千余幅。出版专著有《关玉良画集》、《关玉良艺术》、《关玉良画集》、《关玉良墨彩艺术》、《关玉良艺术风-墨彩集》、《关玉良艺术风-墨象集》及《关玉良艺术风-油彩集》等多本。关玉良先生为《树林影画》题写书名。
书中精彩作品欣赏


沉思 Deep
in thought
乡村大婶 Faces
of farmers
丽莎
|
Lisa
影
|
Shadows
春 |
Spring
残荷 | Lotus in Autumn



长河落日